《军武次位面》作者:曾航
“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
这句军队中的俗语,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参谋长在军队中的地位和权力,然而与其相对的“参谋”一职,通常只是一个没有实权、仅作为顾问存在的小角色。
1871年1月18日,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内,伴随着众人的欢呼声,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这里加冕成为德意志皇帝。在这座法国的皇宫内,威廉一世成功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打破了与法国的历史宿怨。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威廉一世皇帝竟然傲然拒绝了首相俾斯麦的握手请求,而转身拥抱了他的总参谋长毛奇将军。这个独特而又震撼的场面,成为了历史的经典瞬间,也让全世界记住了这位身形瘦弱如铅笔、性格古怪、不苟言笑的普鲁士贵族军人。而这一幕,也让总参谋长的职位一跃成为近现代军队中最为显赫和重要的职务之一。
展开剩余83%毛奇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塑造了一支横扫欧陆的强大军队,连续指挥并打赢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三大关键战役,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几个月前,他指挥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战役中摧毁了由拿破仑三世亲自率领的法国大军,迫使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并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正是这场胜利,使得德国一举成为了欧洲最强的国家。
而就在战争前夕,普鲁士的将军们却发现,毛奇依旧在指挥部的沙发上安静地阅读小说。他这位军事天才,似乎同时拥有文学家的气质。他不仅撰写了许多后世流传的军事理论文章,还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甚至翻译了多篇世界名著。他对于铁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深刻理解,使得他在军事运筹和技术应用上领先于同时代的军人,通过引入铁路、电报等新技术,普鲁士军队得以在短时间内碾压众多欧洲强国。
因此,他在后世的军人中被尊称为“老毛奇”,我个人更愿意称他为“近代世界陆军之父”。
毛奇的家庭背景原本注定他将成为一名大富二代,但拿破仑的入侵改变了一切,将他从贵族阶层带入了普通平民的行列。
毛奇出生于1800年10月26日,在易北河畔的小城帕希姆。他的父亲是普鲁士贵族军官团的一名上尉,家境相当富裕。母亲的家族来自汉堡,是当地知名的财团,毛奇的母亲还带来了14500塔勒的嫁妆,这使得毛奇从小过着富裕的生活。然而,拿破仑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1806年普鲁士在吕贝克战役中惨败,毛奇的家族失去了曾经的荣耀。
为了维持生计,毛奇的父亲转投丹麦军团,成为一名上校,而毛奇也从贵族家庭转变为普通市民的身份。11岁时,毛奇被送往哥本哈根军事学院学习,面对陌生的国家和语言,他一度陷入饥饿的境地。虽然军校环境严苛且艰苦,但毛奇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这段经历培养了他后来的节俭精神。
在丹麦军校,毛奇并未接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而是不断忍受暴力和辱骂。他的内向和胆怯使得他成为同学们的目标。然而,在看清了丹麦军队的前途后,毛奇在20岁时决定跳槽,转而投身普鲁士军队。正如当时欧洲其他国家一样,毛奇很清楚,只要有能力,就能跳槽到任何需要人才的地方。
1823年,毛奇被送往柏林军事学校学习,这所军校培养了大批出色的军事人才,校长克劳塞维茨的影响尤为深远。在克劳塞维茨的指导下,毛奇深入学习军事理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毛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热爱写作,这使得他早早获得了贵族和上层社会的青睐。毛奇的写作才华帮助他进入了普鲁士军界的核心圈子,推动了他未来的仕途。
1827年,毛奇发表了短篇小说《两个朋友》,并于1832年翻译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他的军事才智也通过论文和书籍得到了展现,例如他的《论军事测绘大纲》被普鲁士高层重视,之后他被调往总参谋部担任职务。总参谋部是普鲁士军队的中枢,它不仅负责制定作战计划,还包括收集情报和调配资源等,毛奇在这里迅速成长,为未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基础。
毛奇首次的实战考验发生在土耳其。1835年,他自费前往土耳其参观,意外获得了苏丹马哈茂德的接见。毛奇展示了当时先进的兵棋推演技术,这让苏丹对他赞不绝口,甚至提出要毛奇留在土耳其担任军事顾问。然而,毛奇在土耳其的军事任务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尤其是在叙利亚和埃及的作战中,土耳其军队的表现远远低于普鲁士军队的水平,这也为毛奇的回归普鲁士铺平了道路。
然而,毛奇并未因此丧失信心。他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土耳其埃及战役的阐述》,这本书迅速在普鲁士军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毛奇的文笔和对军事的深刻理解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影响力,进入了普鲁士军界的核心圈层,并逐渐步入了总参谋部的领导层。
毛奇的晋升之路得到了威廉亲王的支持,后者对毛奇的学识和能力深感敬佩。1855年,毛奇被任命为威廉亲王的私人助手,并陪同亲王出访多个国家,这为毛奇进一步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威廉亲王的推荐下,毛奇最终成为了普鲁士总参谋长,掌握了实际的军队指挥权。
作为总参谋长,毛奇深刻认识到军事技术和指挥系统的革命性变化。他不断改革参谋部,建立了一支既有现代化军事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的强大团队。普鲁士军队的现代化进程在他的领导下得到了快速推进,铁路和电报等技术的应用,让普鲁士军队在战时的调度能力和机动性大幅提升。
毛奇的军事才能在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通过精准的战略部署和兵力调配,他成功引领普鲁士军队在这些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奇的历史地位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认可,他被誉为“近代世界陆军之父”。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毛奇的名字成为了德国军事史上一段传奇。
在退休后,毛奇继续在自己的庄园中度过晚年,并对自己家族的后代提供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尽管毛奇已经去世,但他的遗产仍然对世界各国的军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军事指挥和技术运用方面。
毛奇的军事生涯和理念不仅改变了普鲁士,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他的成就至今仍被军事历史学者所传颂。
发布于:天津市可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